网上有关“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天天被骂也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的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天天被骂也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的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现在很多家长都有这样一个疑问,自己小的时候被父母打骂都是很正常的事情,为什么现在的孩子被父母打骂会出现这么多心理问题呢。其实不是孩子的问题,做家长的要自问一下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有没有什么问题。
从几个角度回答这个问题:
一,经常挨骂挨打的孩子有可能会出现哪些心理问题呢?
那些经常挨骂、挨打的孩子内心是极度自卑的,缺乏安全感的,他们时时刻刻都被恐惧的心情包围着,做事的时候也是战战兢兢的,害怕自己做错事会被打一顿,一直生活在担惊受怕的日子里。
孩子经常挨骂挨打还会影响孩子早期性格的塑造,造成懦弱、心理压抑、精神烦躁、产生怪癖心理、学会扯谎、脾气暴躁等性格缺陷。
孩子长大后也会是不自信的,渐渐的孩子会出现负面心理,这种负面心理的堆积常常在青春期会到达瓶颈,也就是说,假如在小时候极度缺乏安全感和自信,青春期常常会出现叛逆。
二,为什么过去孩子经常挨骂挨打,出现的心理问题没有现在这么多呢?
远的不说,五六十年代,没有计划生育的这个问题,每家都有几个孩子,能不能吃饱饭都是问题,家长打孩子,那真的是家常便饭,那一代人简直没有不挨家长打的。
那时候,八九岁的孩子要照看弟弟妹妹,要做家务,再大一点儿的呢,要到地里干活,还要打猪草,放羊喂猪上山砍柴等等,这些年代,基本上11、12岁的孩子被当作半个劳动力使唤了,那个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有心理问题的不太多。
虽然上学的不太多,但是他们什么事都做过,动手能力强,艰辛的生活环境锤炼了他们不怕吃苦、不怕失败的意志,那些人长大后基本上都可以成家立业养活一家老小。
“棍棒底下出孝子,不打不成才”。固然父母在小时候经常插手,但这仿佛也没有阻碍我们生长,大部分孩子也没有呈现心理创伤,为什么这样说呢?
“打是亲,骂是爱”的价值取向。我们小时分被父母打过,是很正常的现象。由于小孩都很淘气,说不听,教不听,父母常常一气之下,就下手打了。
因而,我们大部分被打过的孩子,是在“打是亲,骂是爱”的这种价值取向下,来对待父母的行为,不会开展成为一种心理创伤。
父母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理。固然我们小时分会被父母教育,但是我们心里都明白,他们都是用心良苦,是出于对我们的希冀,并不是真的想伤害我们。在中国大局部父母都是在恨铁不成钢的时分,才会入手教育孩子,由于父母讲的小孩不听,才一怒之下,打了孩子。很多时分,父母之所以下手,都是由于小孩子做错了事。
三,过去的孩子其实压力也不小,教师和家长很多时候还不是那么重视教育孩子的方式、办法,课堂上被教师骂,回家被家长打都是常事,但是那会儿的孩子心相对大,为什么呢?
其实这和他们总有释放的出口有关。被教师骂了,课间就进来疯跑了,被家长打了,接着就出门和小朋友玩了。课间、课后、周末,放松的玩的时间相对多一些,孩子合成压力的受力面很大,压强没那么大,所以没那么容易被压垮。而且更多的接触大自然,接触泥土,对孩子的身心开展都特别有益处。
四,心理创伤是错误的认知方式。
我们发现少部分孩子被父母打了之后,会产生一种仇恨的心理,这种孩子不会直接表现出来,但是会累积在一同,某一天会忽然迸发。心理创伤是个体在阅历过重大伤害事情以后,构成对理想的歪曲心理,这种心理也是一种自我维护,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被打以后,会产生心理创伤。由于在他们看来,父母是对本人的厌恶,成心伤害本人。在这种歪曲的认知下,父母的打和骂是具有严重伤害的行为,在孩子长大以后,孩子很难从这种惧怕的心理中走出来。
五,打孩子,究竟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,它会让孩子产生用暴力处理问题的想法。教育方式有很多,入手打人,不太可取。是会对孩子的身体有伤害;是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创伤。假如你真的打了孩子,也务必在事后跟孩子沟通,通知他你为什么入手?让孩子明白你爱他的道理。
六,如今的孩子和我们小时候完全不同了,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别,他们独立考虑的才能、自主见识都更强,这是社会民主进程很大的一个进步,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也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尊重等交流的时机。
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和原来有很大的差别,在教育孩子方面家长也需要更加用心。
最近几年,经常能听到孩子焦虑、抑郁等问题,有些孩子甚至为此付出了生命。很多家长就疑问了:我们小的时候,挨打、挨骂就是家常便饭,时常会发生,为什么我们那会就没有心理问题呢?
以前的年代孩子真的没有心理问题吗?答案当然是有,但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觉呢?
一个是那个时代还没有这种概念或意识,对于孩子的一些极端或异常行为,统一归结为“不听话”“想不开”。
二是那个时代信息不发达,人们的生活圈子有限,对外面的人和事知之甚少。
虽然没有明确的数据对比,但现在的孩子确实心理问题更为明显,也更为突出,这是什么原因呢?
1、所注重的需求不一样:在物质普遍匮乏的时候,孩子的需求重点还停留在马斯洛心理需求的最低层次--生理需求:吃饱穿暖。即使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也会在与伙伴的尽情玩耍中得以释放。而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,衣食无忧,经常一家两代五、六个人围着一个孩子转,孩子稍有风吹草动,全家草木皆兵,这无形中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心理负担与窒息感。信息化的普及拓宽了孩子获取知识的途径,开发了孩子的心智,他们的需求已经上升至马斯洛需求的中高级层次--归属需求、尊重需求、自我需求,更看重自我个性、价值是否被认同与尊重。然而,父母及长辈爱孩子的方式,还是停留在满足其物质需求和照顾生活起居上。
美国教育家约翰·杜威说:“如果我们用过去的方式教育现在的孩子,就是在剥脱他们的未来”。
所以,当家长的思维跟不上孩子成长的脚步时,他们会有不被理解的孤独,也会有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无奈。北大弑母案的吴谢宇曾自述:父亲生病期间,他很想替母亲分担,却被告知:“你小小年纪唯一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”。母亲觉得自己大包大揽是为孩子好,但这恰恰是在剥夺孩子想要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。其实孩子要的爱很简单,请你看到我,听到我。
2、童年缺少玩耍的孩子,容易出现心理问题:现在的孩子在学龄期间,几乎不是在学校上课,就是课外补习班,回到家里就在小课桌前,几乎没有放松时间。被学习裹挟得密不透风的孩子,丝毫没有喘息之地,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。过去的孩子虽然也挨骂甚至挨打,但是在他们的生活中,除了学习还有各种各样的运动、玩耍在等着他们,多姿多彩的生活造就了孩子旺盛的生命力,也让孩子的内心更为阳光。而现在的孩子娱乐方式相对单调:手机,电脑,电视等电子产品,而这些又通常被家长视作眼中钉。在这样的双重压力下,孩子受到的伤害就更大,是因为他们的世界太小了。
美国医学博士斯图尔特·布朗用了42年时间,跟踪采访了6000人,结果发现:小时候没有无拘无束玩耍过的孩子,长大后更难适应新的环境。而那些自由畅玩的孩子,长大后无论社交能力、抗压能力,还是解决问题的能力,都比较强。会玩的孩子,无论性格还是举止行为,都更为松弛、开放。
3、学习时的心情不一样:每个孩子的花期不同,接纳孩子的不完美,以欣赏的心态鼓励孩子前行,才是父母毕生的修行,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的曾国藩,小时候并不是个聪明的孩子,一篇课文,他没背两句就卡壳,反反复复一直背到后半夜,结果,趴在他家房梁上的小偷都被迫背熟了,他还没有背过。这样的孩子,要是放到现在,不知道会把父母气成什么样子。现实中,有的家长的所作所为,却让孩子觉得,父母不是爱真正的“我”,而是爱那个学习成绩优秀的“我”,爱那个给他们带来面子的“我”。孩子一旦有这种错觉,内心就会很压抑、很痛苦,甚至很绝望。无论任何情况,孩子都不会停止爱父母,但他们会停止爱自己,甚至伤害自己。
所以好的家长,应该把重心从教育孩子转移到自我提升上来,只有这样,才能带给孩子安全、幸福、健全的人生
关于“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天天被骂也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的?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云外信]投稿,不代表邵阳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yzq0739.com/saoyan/182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邵阳号的签约作者“云外信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天天被骂也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的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天天被骂也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的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...
文章不错《为什么我们那个年代天天被骂也没有出现心理问题的?》内容很有帮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