网上有关“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会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会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,希望能够帮助到您。
或是陈寿的《三国志》对诸葛亮的评价来了一句?将略非所长?,或是诸葛亮一直未曾独领一军,或是诸葛亮未用魏延的?子午谷奇谋?,或是诸葛亮的五次北伐又皆以失败而告终等因素,也许一些世人便以此为由,认为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堪大用。
事实真是如此吗?当然不是。
一、陈寿对诸葛亮的评语,我们是否解读有误,从而怀疑其军事才能
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曾这样评价诸葛亮:?然亮才,於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於将略。而所与对敌,或值人杰,加众寡不侔,攻守异体,故虽连年动众,未能有克。?
大意就是:诸葛亮在统军上,善于管理军队,但在作战时却不善于使用奇谋;在管理国家上,善于内政治理,但在打仗上却不是其所长。如果对手是个大才,且兵力占优,其便没有可胜之法。因此,诸葛亮统兵一来,并没有取得什么好成绩,兴复汉室也就更加困难了。
从表面看,确实令人感到诸葛亮长于治理内政,并不善于领兵打仗。
实事真是如此吗?其实不然。因为,或许很多人在解读这个问题时,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。那就是,什么是其所长,什么是其所短,又是拿什么样人物来进行参照比对的。非常明显,皆以诸葛亮自身来做比对。
以此来看,陈寿对于诸葛亮的评价应当非常中肯与客观。以诸葛亮自身来说,其政略成果,确实要比军略所取成果更加出色。
但是,就算如此,也并不能证明其治军之能就弱于当时曹魏军事人杰司马懿、东吴军事人杰陆逊。
后来,作为历史记录者的陈寿,所记载之事,均是以当时所发生的事件(也许是表面现象)为依据,进行记录,很少参杂推策、臆测这样的观点。之所以,陈寿认为诸葛亮不善奇谋,应该是因为诸葛亮未曾采纳魏延?子午谷奇谋?所断吧。
然而,纵观历史发展,我们不难发现,在诸多的历史事件背后,依然隐藏着诸多难以破解的真相之迷。所以,当历史上发生了诸葛亮否定魏延?子午谷奇谋?之后,蜀国也确实丧失了一次攻取曹魏的大好良机(成败难料,国运豪赌的良机)。若以次为依据,陈寿评价诸葛亮不善奇谋,也是非常符合历史真相。然而,通过诸葛亮接手蜀国军政大权以来的所作所为来看,其当时否定魏延?子午谷奇谋?,并不似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,也并不能证明诸葛亮就不善奇谋。
正所谓:在绝对的实力面前,任何阴谋诡计都是纸老虎。当魏吴蜀三国鼎足之势已成时,处于国力绝对弱势的蜀国,面对国力、军力强势的魏、吴两,可有施展奇谋大战之机。
此外,如果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,那就证明其与同时期的军事人杰司马懿、陆逊相比,是有一定差距的。那么,一直以来,为何诸葛亮敢于北伐,而司马懿、陆逊却不敢率兵侵犯蜀国之境呢。同时,从陈寿《三国志》将诸葛亮和军事奇才陆逊同列一传,就不难看出,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不会弱于陆逊才是。
同时,陈寿作为一名旁观者,又无从军经历,更无朝廷高层任职经历,就事论事(表相)看待诸葛亮所经历之事,就非常的正常了。所以,李安溪曾持反对意见:?武侯实仁义节制王者之师, 寿以为短于奇谋,此其识见之差,非有所怼憾。?
因此,后世的唐太宗和李靖也对诸葛亮的治军之能,给予极高评价,并将其与张良、韩信、白起等九位历史兵家并列,入选?武庙十哲?。
二、刘备在时,诸葛亮未有独领一军之机,是否存在军事才能不足
公元207年(建安十二年),诸葛亮跟随刘备出隆中,当时刘备仅有新野一地暂为屯军栖身之所,麾下已有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陈到、糜芳、关平、刘封等能征善战之将,且并无四方征战之机。也就是说,已有那么多的大将闲在那里,等待立功的机会,又怎么可能轮到刚刚加入的?新兵?诸葛亮独领一军呢。
公元208年(建安十三年),赤壁之战后,刘备麾下诸将终于等到了立功的机会,关羽、张飞、赵云等将分别取得荆州长沙、零陵、南郡(有一半是暂借东吴的)等五郡之地。这一过程,诸葛亮也不可能有机会独领一军。
公元211年(建安十六年)至公元214年(建安十九年),刘备夺取西川之时,根本就是亲自带队,诸葛亮自然也无独自领军的机会。
这时,刘备新得西川,最需要的不是征战领军之人,而是治理内政的大能。毫无疑问,这样的重担便压到了诸葛亮的身上。因此,诸葛亮同样无独自领军之机。
公元218年(建安二十三年)至公元219年(建安二十四),汉中之战暴发,又是刘备亲自带队,最终夺取汉中。随着刘备地盘的迅速扩张,内政事务自然也随之猛增,诸葛亮则更加的分身乏术,那来的独自领军机会。
后来的夷陵之战,同样是刘备亲自带队,诸葛亮坐镇成都中枢,主持全局,再失统军之机。
最重要的是,诸葛亮跟随刘备期间,不可能不进行工作分工。结果,当然是刘备负责征战,诸葛亮负责大后方的稳定以及钱粮所需。这一局面,同当初张昭跟随孙策时的情形十分相似。
所以,并非诸葛亮没有过独领一军的机会,就说明其军事才能弱。也正如韩信跟随项羽之时,虽然没有独自领军的机会,难道就证明其没有军事才能吗。
三、诸葛亮五次北伐失利,是其军事才能不足之过吗
公元228年(建兴六年)春至公元234年(建兴十二年)2月的6年中,诸葛亮率领蜀汉军队,向曹魏政权发动了五次北伐战争,结果却并无建树。
就因为这些,难道就要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吗?虽然发生了魏延的?子午谷奇谋?事件,但是答案依旧是否定的。
只要细细分析一番当初的北伐经历,就不难看出诸葛亮的军事之能到底如何。
先说说诸葛亮是否具有军事奇谋之能。其首次北伐,便运用虚实的?声东击西?之计,扬言进军眉城,实则兵出祁山。沙场老将曹真便为其计所惑,被其一举全据祁山地利。之后,诸葛亮又运用奇计,射杀曹魏开国元勋、沙场大将张郃以及猛将王双。因此,当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后,原本司马懿打算趁机追击,当有人提到张郃、王双之死时,司马懿果断停止追击。可见,司马懿对诸葛亮有多么的忌惮。事后,当司马懿观察诸葛亮的扎营之所时,也不由大为感叹 ?天下奇才也?。
同时,作为诸葛亮人生的老对手司马懿,为何被后世冠以 ?忍者神龟?的称号。还不是因为在诸葛亮的北伐战争中,司马懿死活坚守不出的结局吗。想想,以当时曹魏军力之盛,又占有以逸待劳的防御优势,竟然还被诸葛亮围困大营不敢应战。无奈之下,才使用离奸之计,致使幼主刘禅不明真相将其招回成都,方才得以脱困。
由此可见,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应该胜过司马懿才对吧。
同时,诸葛亮所著的《诸葛亮?治军第九》记载有:?故军以奇计为谋,以绝智为主。?由此可知,诸葛亮对于奇谋的地位非常看重,又怎么可能不懂奇谋呢。
综上所述,我们不但没有理由怀疑诸葛亮的军事才能,还要对其军事才能大加肯定才是。
对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、军事成就、不能一统天下的原因,陈寿老先生在《三国志·诸葛亮传》中,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论述,具体来品味一下吧。
当此之时,亮之素志,进欲龙骧虎视,包括四海,退欲跨陵边疆,震荡宇内。又自以为无身之日,则未有能蹈涉中原、抗衡上国者,是以用兵不戢,屡耀其武。陈寿认为,诸葛亮一向的志向是:进,就要像龙腾虎跃一样,傲视天下;退,也要跨越边境,使海内震动。他担心自己一旦去世,蜀国就没有进攻中原、与魏国抗衡的人才。所以,诸葛亮多次用兵炫耀武力。
这是陈寿对于诸葛亮屡屡北伐原因的解释,首先就是为了展示诸葛亮自己的能力,无论进退,都要搞出点动静来,让海内震动。这一点,说得高大上,就是为了实现人生的价值,说得低俗一点,那就是为了刷存在感。有木有?
不管势力如何,我又出兵了,搞得曹魏心神不宁;我还活着,你们不要把我不当回事,否则,就给你们点难受。就算死了,也让你不敢轻举妄动。“死诸葛吓走活司马”,有这个必要吗?难道不是在作秀吗?
豹眼以为,不要用后世一些人凭自己的情感和意愿,整出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,去生硬地给诸葛亮套上一些美丽的花环。还是多品味一下时人,特别是蜀汉的官吏,曾经是诸葛亮属下人的看法。
陈寿首先说得就是,诸葛亮是为了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。一次搞了个木牛,一次搞了个木马。如果诸葛亮真正想为社会做点贡献的话,那就把这些发明流传后世,而不是仅仅显示一下自己的创造能力。告诉后人,一千多年前我就造出来了,一千多年后你们还不明白是咋回事。这对于后世,又有何益?
诸葛亮的确是大才,精力过剩,又不喜欢玩,不愿意陪着刘禅捉蝈蝈。一个小小益州不折腾的话,那些精力干嘛用呢?
诸葛亮担心自己去世后,没有人再炫耀武力。蜀汉兵少将寡,我诸葛亮就敢屡屡北伐,换了你们试试,有这个能力和魄力吗?
陈寿老先生是这个意思吗?
然亮才,于治戎为长,奇谋为短,理民之干,优于将略。而所与对敌,或值人杰,加众寡不侔,攻守异体,故虽连年动众,未能有克。但是,诸葛亮的才能是善于治军,在运用谋略方面还是略有不足;治理民众的才干,强于统兵打仗的谋略。他所遇到的对手,大多是人中英杰;再加上势力的多寡不等,攻守双方所处的地位不同。所以,虽然连年出兵,却不能有所成就。
这就是说,诸葛亮尽管很了不起,但毕竟不是神。此所谓“寸有所长,尺有所短”。诸葛亮的长处在于治国、治军,但真正的带兵打仗,谋略还是不足。
这一点,虽然刘备在与诸葛亮隆中对后说,“孤之有孔明,犹鱼之有水也”,但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,就是行政、后勤保障工作,在军事上,诸葛亮参与很少。
刘备病逝后,诸葛亮集军政大权于一身,才独自开始了军事行动。但五次北伐,可以说都不成功。
既然知不可为而为之,而且屡屡进行,除了刷存在感还能说明啥呢?
讨伐汉贼,匡扶汉室,那就是一个幌子。《出师表》里还临表涕零,不知所言。
去干啥,能不能成功,自己都不清楚还去干嘛呢?
昔萧何荐韩信,管仲举王子城父,皆忖己之长,未能兼有故也。亮之器能政理,抑亦管、萧之亚匹也,而时之名将无城父、韩信,故使功业陵迟,大义不及邪?盖天命有归,不可以智力争也。萧何举荐韩信,管仲举荐王子成父,都是估量自己不能兼有文武之才的缘故。诸葛亮治国的才能,或许与管仲、萧何等同,而是不是因为当时蜀国没有像王子成父、韩信那样的名将,所以才使得功败垂成、追求的大义没能实现呢?
天下所归自有天命,不是凡人凭智力所能争取的。
陈寿老先生为诸葛亮不能北伐成功找了个借口,那就是没有王子成父、韩信这样的名将。而且把这一切归结为天命,不是凡人所能为的。起码在陈寿看来,诸葛亮也是凡人,不是神仙下凡。
但有意思的是,老先生用了一个疑问句,或许诸葛亮治国与管仲、萧何相当,但不是一定;不能成功,难道是蜀汉没有名将吗?
这个就值得品味了,老先生没说,咱不敢去问,但可以瞎猜哦!
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不是名将吗?魏延、刘封不是名将吗?
豹眼始终认为,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原因,就是与刘备、诸葛亮在政治信仰上出现了分歧,从而分道扬镳。他们就让关羽自生自灭,置之不理。
赵云可能没有演义中那么神奇,但能力还是有的,但一直得不到刘备、诸葛亮的重用。
刘封就因为将来可能不好控制,提前给杀了;魏延还能够控制就让他多活几天,控制使用让他出点力,自己走了也就把他一起带走了。
根本一点,刘备、诸葛亮没有站在道义的最高层,就不可能得到关羽、赵云这样人才的鼎力拥戴;没有足够的掌控力,就不会留着刘封、魏延这样的人才。
何谓道义?不仅仅是只有一个汉室,还有一个更大的,那就是天下。
既没有汉室,又没有天下,只有自己的霸业,是难以集聚天下之才的。
把具备能力的、但不太听招呼的人才,全部清理掉,只留下像姜维那样听话、好管理的人,岂能走的久远?失街亭是一大罪责,但失节度才是马谡被杀的根本原因,也就是说不听话。
关羽、张飞、赵云这样的万人敌,尚且不行,还去哪里找韩信、王子成父呢?
就韩信那个来派,刘备、诸葛亮遇到了敢用吗?一个小小的管理仓库的库头,开口就要做大将军,给个将军还不干。
就诸葛亮大权独揽的管理方式,他会放手让韩信做大将军吗?
刘禅投降时,蜀汉有四万官吏,难道就没有人才吗?既然没有人才还养着这些官吏干嘛呢?
就如演义所说,诸葛亮罚二十以上事皆亲自阅览处理。屁大的事都亲自过问,说好听一点,是认真负责,说不好听就是对谁也不放心。就这个套路,纵使韩信、王子成父再世,诸葛亮也不会放手让他们去做事。
韩信反叛之心早就暴露,但刘邦依然利用他,为己所用;就一个马超,刘备就不敢放手让他回到西凉去。没有史料佐证,但可以想象,没有诸葛亮作梗,情况就会大不一样。
曹操不杀刘备、关羽,几十、上百的刘备、关羽才会留下来,替曹操卖命。把有想法的人都杀掉,还能剩下几人替你干活呢?
诸葛亮几乎很少亲自杀人,除了马谡,但像刘封那样死于诸葛亮之手的不在一两个。
无论在刘备生前,还是在其死后,诸葛亮一直在清除异己。这个情况有机会再说吧,我还看到一些史料,不服就来辩。
因此,在豹眼看来,诸葛亮的智慧是毫无疑问的,甚至是无人能比的。但其境界没有后世说得那么玄,尤其是军事谋略,豹眼认为,陈寿老先生的评价是中肯的。
把关羽、张飞、赵云、马超、魏延、刘封这些人,放到曹操那里试试,个个万人阵中斩颜良。最不出彩的老模范黄忠,还斩了夏侯渊。
但他们都与曹操作对,这才是天意,是凡人所不能为也。
关于“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会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?”这个话题的介绍,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,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!
本文来自作者[漱冰魂]投稿,不代表邵阳号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yzq0739.com/saoyan/1211.html
评论列表(3条)
我是邵阳号的签约作者“漱冰魂”
本文概览:网上有关“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会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?”话题很是火热,小编也是针对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会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?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,如果能碰巧解...
文章不错《为什么现在有一些人会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呢?》内容很有帮助